为了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粘结能力,必须将原有的结构接合面凿平,必须清除所有风化的脆化层、碳化锈层和严重油污层,直至完全露出基底层,并在该基底层上凿平。ER,使表面凹凸差约为5mm,然后用水冲洗并混合浇注。混凝土与界面粘结剂粘结在混凝土之前。
截面加固技术缺点是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期较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此技术截面尺寸,有时影响房屋的外观和净空。
如果需要缩短工期的话,胶结材料可以换成灌浆料,养护期可缩短为3-7天,在工期紧、增加截面尺寸较小时非常实用。缺点是价格较高。且灌浆料种类很多,各种型号都有,视情况采用。
结构托换技术是指对原有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承重结构采用改变受力体系的方法进行的功能改造,目的是获得更大的理想使用空间。结构托换采用的方法一般为型钢托换、钢筋混凝土托换、桁架托换等。
地基基础托换技术是指因城市修建的地铁或地下隧道不可避免地从楼房底下穿过,为了避免拆除重建必须对地面上的楼房进行桩基托换。该技术主要是对地下隧道穿过需切断的楼房桩基,先在其承台附近采用梁式转换层将此部份桩基承受的上部荷载传递到隧道外侧的新建桩基础上,由托换梁—新加桩组成的托换结构体系代替。同时为了确保被托换楼房在断桩和隧道通过后不产生开裂、倾斜等破坏,采取了托换梁预应力张拉、千斤顶预**、桩底注浆等技术,桩基托换可应用微型嵌岩钢管灌注桩、砼界面连接技术等多项**技术。
捷和加固,专注结构加固20年!
截面加固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新老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必须对原有结构接缝表面进行凿削,并去除所有风化脆性层、碳化锈层和严重油污层,直到完全暴露出实心基层,并在该基层上凿削。ER,使表面凹凸差约为5mm,然后用水冲洗并混合浇注。混凝土与界面粘结剂粘结在混凝土之前。
对于薄层混凝土加筋层,宜采用喷射混凝土浇筑工艺。该方法简单、适用,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混凝土梁、板、柱、墙体及一般结构的加固,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寿命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净空。
对于原有受力钢筋在施焊中由于电焊过烧可能对其截面面积的削弱,计算时宜考虑折减系数为0.8~0.9。对于原有梁或柱上箍筋焊接新加的“U”型或“[”(“卷边槽型”)箍筋或原有板下的钢筋焊接加固,一般原有钢筋或钢箍和新加钢筋或钢箍的直径不宜小于8mm,同时在施焊时要求选择小直径焊条和控制焊接电流,以减少和避免钢筋过烧而造成加固的削弱。
混凝土结构加固法是钢筋截面面积中常用的截面加固方法,是原构件混凝土结构或增配钢筋,以提高其承载力和刚度,或改变其自振频率的一种直接加固法。可经常用于工艺流程的梁、板、柱等构件和一般截面面积的加固。
混凝土:
1.原有构件构筑物表面处理:把构件表面的抹灰层铲除,对混凝土表面存在的问题清理至密实部位,并将表面凿毛,要求打成麻坑或沟槽,坑或槽深度不宜小于6mm,麻坑每100mm×100mm的面积内不宜少于5个;沟槽间距不宜大于箍筋间距或200mm,采用三面或四面法加固梁或柱时,应将其棱角打掉。
2.清理混凝土表面的浮块、碎渣、粉末,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如构件表面凹处有积水,应用麻布吸去。
3.为了加强新、旧混凝土的整体结合,在浇筑混凝土前,在原有混凝土结合面上先涂刷一层高粘结性能的界面结合剂,截面结合剂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高标号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掺有焊缝胶水的水泥浆、环氧树脂胶、乳胶水泥浆及各种混凝土界面剂等。
4.为了提高新、旧混凝土粘结强度,增强结合面的抗剪能力,必要时还可在结合面凿小坑,埋入∮10短钢筋,其长度为100~150mm,伸进、出坑面各半,间距宜为200~300mm呈梅花状,插入短干净后灌建筑胶书你砂浆、环氧砂浆或乳胶水泥等。
5.在安装锚栓前,应清理混凝土表面的污物,用5%的火碱溶液擦洗,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如锚栓的螺杆露出构件表面太短,可用些短角钢或铁件与原构件紧固,对于受弯构件,锚栓的直径和数量根据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抗剪要求确定。
6.加固钢筋和原有构件受力钢筋之间采用连接短干净焊接时,应凿除混凝土的保护层并至少出钢筋截面的一半,对原有和新加受力钢筋都必须进行除锈处理,在受力钢筋上施焊前应采取卸荷载或临时支撑措施。为了减小焊接造成的附加应力,施焊时应逐根分区、分段、分层和从中部向两端进行焊接,建筑要饱满,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对受力钢筋的损伤,应由有相当水平的技术来操作。
捷和加固,专注结构加固20年!
截面加固法:这种加固的方法适合用在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且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惊叹,适合用在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但是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加固之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当采用加大截面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及下列补充规定进行计算和验算:
1) 构件截面加大后,其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 b 应按标准的公式计算。
2) 对受压区增浇叠合层的情况,在确定作用效应时,应按该规范关于叠合式受弯构件的规定执行。
3) 对受拉区加厚并加配筋的情况,验算正截面承载能力时,其新增纵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应乘以 0.9 的强度利用系数。
4) 当验算加固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能力时,其新加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利用系数,应分别取 0.75 和 0.85,若新增箍筋为非封闭的 U 型箍,在计算受剪承载能力时,不应考虑其作用。
http://jiehejianzhu01.b2b168.com